小巴牌價較高位跌逾90%,市區的士牌價則跌近55%﹝圖一﹞,慘過恒指。負資產牌主甚至車行比比皆是。宏觀看,高息環境不利資產價格,香港日夜不繽紛,交通需求不復當年;微觀看,與民爭利鐵路網更有如灰犀牛。雙重夾擊之下,牌價反彈無期。由投資工具「降呢」做交通工具,紅Van牌主更直言,行業已走入絕路!
撰文:李俊杰
小巴牌主是香港負資產頭號苦主。紅褲仔出身的江先生先後向銀行交還最後6輛紅Van,坦然面對「賭輸了」的現實。「最高峰有13個車牌,未想過衰收尾。」入行40多年的他感嘆時不我與。
紅Van司機自負盈虧營運,除特定禁區,其服務路線、班次及收費不受規管。早年一更租值高見800元,而司機日賺2000至3000元不是夢,高達百萬的熱門路線「入線費」也爭崩頭,反映利潤之豐厚。租金回報好,炒價愈升愈有,由2000年300萬元升到2011年780萬元,相當於1.5個太古城545呎的單位。小巴表面上是交通工具,實質已是致富神器。
交通工具變投資工具
小巴業盛產富豪,早前病逝的「小巴大王」馬亞木為佼佼者。他六七暴動期間投資小巴,牌價隨着經濟起飛及人口急增而一路暢旺。他在香港擁有最多條專線小巴路線與654個小巴牌照,身家一度漲至45億港元。憑着小巴帶來的財富,再先後涉足的士、房地產等行業,賺得盤滿缽滿。小巴界其他巨頭的發跡故事也大同小異。
「九七回歸前,我決意留港建港,勇敢買車,1992年開始供牌,當時100多萬,最貴的牌500萬左右。小巴牌價上升時期的做法,供兩年就可跟銀行翻按上會,套出現金做經費。」受行業前輩啟發,江先生及家族幾兄弟姐妹靠牌價累積財富,也開設了車行,在行內小有名氣,其家族最輝煌時合共持有小巴、的士牌照50多個,保守地以每個牌200萬元計算,價值至少為1億元。這無疑也是全行「錢搵錢」之道。
小巴、的士牌2010年代初炒風更是熾熱。首先,港府推出樓市辣招;二來,2008年金融海嘯後進入零息時代;再者,炒牌不需繳付特別印花稅與買家印花稅等,流動性非常高,資金在賣盤翌日已可回籠,對投資者極具吸引力。交通牌照成為炙手可熱的炒賣品。
當然,炒牌如魚得水,內地資金功不可沒。業界當年透露,內地炒家一次買十多個牌照,車主實際控制人甚至有四分一為內地人。「我2008年入行時,的士牌價僅是360多萬,其後是內地自由行高峰期,很多人來香港消費和購物,當時炒起了的士牌價,一直衝到2014年前後的700多萬元!」香港專業車行負責人方永康見證着牌價驚人地升值。不過,資產升值有多快,泡沫就有多大,一旦刺破,非同小可。
基本面奠定敗局
運輸署統計數據早已反映牌價是強弩之末。的士佔全港每日載客量的比例由2004年9.2%跌至2023年6%;紅Van則由4.2%跌至1.3%﹝圖二﹞。再進一步看,的士日均載客量於復常後的2023年只有73萬人次,比無社會運動及疫情的2018年低19%;紅Van更慘,只剩16萬人次,低46%。上述兩項數據,的士及小巴都是所有主要交通工具之中表現最差的。實際上,的士牌價在2015年左右開始滑落,生意更慘的小巴再早一兩年,財富效應早已逐漸消退。
德國股神科斯托蘭尼(André Kostolany)曾以放狗作比喻,主人為基本面,小狗為公司股票價格(可引伸為資產價格),短期價格即使大起大落,長期來說小狗會回到主人身邊,即終歸要回歸基本面。
江先生對基本面當然深有體會,其經營了20多年的……
——節錄自4月號《香港陷負財富漩渦》